据目前可考的资料,早在5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运用了鞋带进行装饰调节。考古学者在中亚国家亚美尼亚一个山中洞穴里,发现一双估计有五千五百年历史的皮鞋,而那双皮鞋的鞋头和鞋后根都有鞋带。
梅西依靠个人能力巧妙的晃过了对方的后卫。与在对面球门附近的队友确认过眼神,兄弟我要大力传了!
就在出脚的一刹那——队友蹲了下来。不是被对面队员铲倒了,只是他鞋带开了。
那天阳光明媚,我把她约出来,公园里,喷泉旁,单膝下跪,傻子都知道我要干什么。但是我没忍住系了下鞋带。
但是一天下来我看的最多的是路面的柏油,别问我为什么,可能你没吃过鞋带缠到车链子里的苦头。
但是你能系死扣的前提是你的鞋要有一个铁打的后跟。
什么使我烦恼我就将其丢掉,于是就有了一脚蹬,袜套。它们整洁大方易穿脱,这下不用担心了,因为他们根本没鞋带。但是去掉鞋带的后果就导致了包裹力度比较单一,脚背超高的人群只能摇头叹息。此类鞋款我不逐一列举。
由于在全亚洲只卖一双,Air Mag 2016在香港拍出了10万美元的高价,我们从来买不起它,即使它碎成了渣渣。
但是凭NIKE的一贯作风,推出相对平民的版本势在必行。
只要720刀,你就可以穿上回到未来的平民版HyperAdapt 1.0
从华丽的动图中可以看出,它不只是一个具有科技感的噱头而已。虽然目前 HyperAdapt 1.0 还不能实时自动调整鞋带,穿上后还需人工调整。如果你穿上它那你绝对是众人里闪亮的一颗星。
无独有偶,在2015年PUMA 已经发布了搭载自家最新 PUMA AUTODISC 智能电动绑带系统的新鞋款,一个按钮就能瞬间完成松紧度调节。
虽然这几款鞋在鞋带这块动用了高科技但是仍然有不少人不满意,“刚刚结束鞋带的困扰,又迎来充电的烦恼”。
意大利手工制造,不锈钢座椅扣,夜光显示,可触控液晶显示屏,可更换锂电池,支持3小时视频观看,USB手机接口以及WiFi功能。。。
这就是全世界仅有一双的由美国维珍航空公司发行的高科技运动鞋,鞋的名字就叫First Class - 头等舱。▼
鞋带直接用标准的安全带扣,连工业设计都省了。▼
到底是电视尺寸不够还是手机不优秀,这个充其量2英寸的触控屏让善于胡逼得我找不到任何使用它的理由。但是有一点,两条安全带会死死扣住你的双脚,除非你想,否则任何激烈的运动也别想把它打开。
我猜这东西只生产一双的原因大概就是没脸再生产第二双吧。
鞋带绑紧了那么就不得不解开重新系上,但是早在 PUMA 于 1992 年发布了全球第一双无鞋带跑鞋 Puma Disc Blaze,颠覆性地创造了通过转动 DISC(碟形闭合系统)的转盘来松紧鞋面的穿脱方式。相对于一些袜套的设计,此举更加人性化,通过随意扭转DISC 可以贴合各种不同的脚型,刚才讲的PUMA AUTODISC就是这项系带系统的电动版本。
The Closure Unit、the Compression Unit和the Side Unit三个部分组成“Disc”主体。
The Closure Unit 其实就是Disc表面的旋钮,是通过盘旋线型材料来固定鞋面,外观极具科技感。
The Compression Unit 则是鞋面上的盖板,一整块硬质塑料做成的基座很好的隔绝开了鞋面和Disc,起到了支撑和装饰的作用。
最后的the Side Unit实际上是鞋面周边的软质TPU固定条,起到了包裹和固定鞋面的作用,连同旋钮起到了调节鞋身松紧的功能。
而生在 90 年代的 DISC 也和那个 HI-TECH 时代背景下的很多球鞋科技一样有着不少弱点,所以它便渐渐在专业跑鞋的领域中隐退,近年来在潮流运动鞋款保留较多。
只需要扭一扭,甚至都不用舔一舔泡一泡。只需三秒鞋带系好。
如果把PUMA的DISC的推出比作飞碟降临,那BOA系统就是当之无愧的盘丝大仙。成立于 1998 年的 BOA 公司选择了成套供应 BOA 系统与自建实验室测试的运作方式,无法通过 BOA 实验室测试的产品,BOA 公司会选择拒绝供应 BOA 配件。凭借其不断的创新(比如自适应松紧度),BOA 系统已经把市场从运动鞋拓展到了皮鞋,甚至医疗、护具等领域。
BOA和 PUMA DISC 系统异曲同工,都是通过转盘拉紧拉线从而收紧鞋面。不同的是,BOA 使用了更加先进的结构设计和高强度钢丝作为拉线,从而胜任不少专业领域与各大运动品牌都有密切合作。
与阿迪达斯合作的boa golf以及户外系列
和四大跑鞋之首亚瑟士合作的 Dynamis系列
万万没想到BOA还能用在vans上。
日本设计师 AlexanderLeeChang 将经典的 Vans Old Skool 改良成了 BOA Skool,AlexanderLeeChang 本身就是一名滑手,因此对系带系统的改良颇有体会。boa可令穿着者轻松完成系带与解带过程,并且在双脚上不会产生压力点,随时能调整松紧度。可谓是对于滑板鞋的一项创新。
阿迪达斯对于设计一直给人以严肃和一丝不苟的印象,相对于puma和boa显眼的碟型系带系统。HUG设计的就来的比较低调。
2004年,adidas推出了一项革命性的运动鞋包裹系统,它将传统的鞋带设计彻底摒弃,通过三维环抱的特殊设计,确保双脚在运动鞋内部的固定,并提供优越的舒适性和合脚性,这就是HUG系统。HUG系统的设计始于2001年,它的概念来自滑雪板的闭锁系统(Closure System)并且为了保持美观将调节旋钮安置在后跟部位,通过旋转后跟的红色旋钮带动钢缆,从而拉动鞋面上覆盖物压紧脚面。最终得到持续稳定的包裹性能。
从时间线上来看在2001年的设计灵感理应2002年发布新鞋款,adidas确实是准备发布了只不过不是在麦迪4上,而是科比3.当年kobe3搭载hug系统的消息已经曝光,不过最终科比的离去让这个拥抱晚来了两年。主人也变成麦迪。
但是复杂的HUG系统带来强大包裹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重量。对于一双后卫鞋款超重显然不太合适,而且位于后跟的调节部分和闭合部分,在耐久性上也颇具争议。因此,这个不完美的拥抱没过多久就让adidas彻底放了手。
鼎鼎大名的pump技术驾到,那些想方设法把鞋带绑起来的小老弟儿们请往后稍稍。—— 1989年的RBK
管你是不是乔丹老子就是要带充气的,一张图片足以体现当时锐步还是老大哥的局面。
pump技术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它将气囊做成鞋面形状,再穿上一身帅气西装,待会儿充气一定比想象美。这种技术我个人喜欢叫它“膨”。Pump 科技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鞋舌上的充气/放气按钮以及隐藏在鞋面里的大面积气囊。随着不断按动充气按钮鞋面便会逐渐的贴合你的脚面,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种私人订制。那种双脚在鞋内被挤满,而不是被勒的感觉值得大家去品味。
要说搭载这一科技的代表那 Pump Fury 当之无愧。这双鞋可以说是有着两个世界之最。1.根据识货不完全统计这一种鞋款多达212种配色。可以说你能想到的它都有。
2. 就是这双鞋联名次数绝逼最多。从这212种配色当中随便挑一双就有可能是某某联名。最近rbk和vetement关系就特别的密切。推出的合作款总是能受大众追捧。
当然这样一个好设计绝不会吊死在一款鞋上。2016年末reebok与潮流圈的新贵vetements推出了 Pump supreme 鞋款。一面世就是联名,引起不小的关注度,并且及时的推出了普通版本。本人也购入一双详见reebok supreme晒物
pump系列还有更实惠的reebok pump plus系列性价比超高,我又入了一双,不为别的,就为了它放气时候“咻”的一声!
详情也请参看我的晒物reebok pump plus晒物
我不知道nike的设计师是从书包还是哪里找的灵感,但是这个设计一句话very SKR。嗖的向后一拉你就可以起身出去浪了。
这就是ACG.07.KMTR
设计师在制作中采用了四向弹力抗水壳鞋面,通过一体式抽绳系统使其与双脚贴合,并利用配备 Fidlock 磁扣的前掌系带来稳定双脚。虽然这款鞋的系统结构较为复杂,但是应用起来却异常简单,解开搭扣,打开鞋子,把脚放进去,拉紧抽绳,搭上搭扣,便可固定双脚。
创新的第二重锁定采用了磁扣实现,而不是传统的魔术贴,这样的细节更加快速,并且让鞋子整体的外形增加了一种独特的前卫感。
贴心的后跟带有鞋带放置处,避免长长的鞋带随风摇摆。
论起名字Nike是一把好手,Pocket Knife dm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ocket Knife直译过来就是口袋刀,就是常见的电影里小混混打劫小超市的必备家伙、而这样一个凌厉的名字下对应着的是一款长者复古面孔的户外功能鞋。它最初诞生在90年代末,此次的版本以元年基础进行了部分更新。其中dm这俩字母就代表dynamic motion,意为灵动自如。表明其采用了模块化中底和收放自如的系带系统。
由下图可以了解,鞋帮的扁平带穿过鞋身内部和后跟相连,这样一来你在收紧鞋带的同时对后跟也有提拉作用,使得前后左右都牢牢贴紧你的双脚。看起来和hug技术神似,可相比之下这种鞋如其名、简练实用的鞋带系统更受到大家欢迎。
类似这种抽绳系统实际是对鞋带系法的一种解放,拉好放在那就ok。此类鞋款很多,不一一列举。
除了以上谈到的电动、 飞碟 、hug 、抽绳 、一脚蹬 、充气。还有一些方式可以选择,比如拉链(其实和一脚蹬没什么区别多用于皮鞋。),魔术贴(绝大部分用于凉鞋、童鞋、和一部分球鞋辅助包裹上。)等等……
那关于鞋带我就先扯到这,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各种新奇的系带方法。
敬请关注下一篇——为了缓震,他们都搞出了啥奇葩东西?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子小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