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篮球
潮流
跑步
数码
理容
返回顶部

首页 >识物 >文章 >青蛇传说丨Kobe 8 System 与 Kobe AD PE

装备党 青蛇传说丨Kobe 8 System 与 Kobe AD PE

    2018-12-20 12:52:11
    88 7

本文转于虎扑装备区

由JR“gt228”授权发布于识货

一年前的2017年的12月19号,湖人在与勇士的比赛途中 退役了科比的球衣。之所以记得清楚,并非因为我是科比的球迷,而是在去年的今天,恰好蹭着热度 发了一篇Zoom Kobe V与Zoom Kobe X的帖子。

    本以为在那之后 便没机会再写到这个系列了,但似乎意犹未尽,加之手中的Kobe系列又加入了新的成员,所以忍不住在一年之后照方抓药,再度拿两双科比的球鞋对比着看看,这次轮到的 是Kobe 8 System 与 Kobe AD PE。(说来也有些遗憾,若能先知本赛季的动向,应该将去年的Zoom Kobe V留到今年,把5和8凑在一块才对。)

    也如去年所讲,我个人并不是一个信奉“曼巴精神”的科比球迷。并且作为高筒设计的狂热簇拥,我起初对耐克的Kobe系列也没有太多好感。但不经意间,还是大概收齐了.....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些款式的脚感 性能的确出色,让我不好意思地“真香”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巧遇到了实在无法拒绝的配色。去年的5与10大概属于前者,这次的8与AD则基本属于后者。

Nike Kobe 8

¥2019.00

 

   正常状况下,每个人对于球鞋的选择都该有各自明确的标准与执念:对于我个人而言,配色因素就极其重要,往往会直接左右我的购买选择。具体来讲,我的标准就是能与独行侠历年球衣搭配的颜色(其中蓝色占了多数)......即便有些球鞋本身并不中意,但若是颜色对了,恐怕我最终也不会放过......传统意义上的“配色拯救”到了我这 便几乎等同于“蓝色拯救”了。手中的科比系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这次的Kobe 8 System 与Kobe AD PE都是用来配2009~2010赛季的第二客场球衣。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款式之一,并且仅仅穿过那一个赛季。    恐怕达拉斯以外的球迷并未察觉:在2017年夏天,随着球衣赞助商的变化,独行侠将球队的蓝色进行了微妙的调整,我并不知道这个颜色准确的中文名称,总之是比之前的深了一些。如此一来,新的蓝色确实比以前更容易搭配;同时遗憾的是,照片中这个颜色的独行侠球衣恐怕近期之内很难再现了。
    坦率地讲,根据我个人的穿着体验,除了配色的加成以外,Kobe 8与Kobe AD 相比于去年的Kobe 5和10,在各方面都要略逊一筹,并且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所以这次打算尽量少打些测评的文字,以图片为主。
    首先从Kobe 8 System开始。由功勋设计师Eric Avar领衔,多处灵感来自于科比的外号“黑曼巴”。其实“黑曼巴”这个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科比系列,之前有几代Kobe的外形都与“蛇”神似,但也仅仅局限于外形。到了第8代,Eric Avar希望它由内到外都有蛇的影子,于是使用了一种名叫Engineered Mesh的鞋面材料,也就是下文中还将多次提到的EM工程网眼,配上各种花哨的配色,远看确实有点蛇皮的意思。低帮,轻量化也是科比本人提出的要求。
    实不相瞒,在它刚刚上市那段时间,我对这双鞋的态度可谓是“嗤之以鼻”。更低的鞋帮+更大的耐克Logo凑齐了我个人十分不喜欢的两大设计要素。并且从官方对它的命名便可得知,这双鞋的缓震并没有使用Zoom Air,大概1400人民币的发售价也让人看不出什么性价比......    其实在我看来,它最大的卖点还是体现于“轻”这个字,也是因为这一点,我对它的印象才有所改观。拿在手上的感觉很像2011年阿迪达斯的CrazyLight,在耐克的篮球鞋中还是比较罕见的,据说它的重量是9.6盎司,也就是不到300克左右。后期上市的这款蓝色 让我动了入手的念头,加上各种诱人的折扣,最终还是买了。关于实战的感受,下文还会具体介绍。
    相信科比的球迷对它的感情多少有些复杂,毕竟科比就是穿着它经历了那次残忍的跟腱撕裂,之后便彻底进入了职业生涯的末期。
    接下来是这双Kobe AD PE。PE的意思应该就是那个常见的“PE”也就是“Player exclusive”球员版,此处指科比在联盟中著名的崇拜者 德罗赞。
    对于科比退役后的球鞋,我第一个感觉是名字起的有些凌乱...各种的AD(After Death),记得初代AD的发布会弄的像一场葬礼...也是十分独特的一个构思。后来好像又出过AD NXT,AD 360,AD MID之类的,总之都是AD,有时候不同的配色还起不同的名字。我个人感觉,其实还不如继续按数字顺下来,若是继续AD的话,感觉以后还会越来越乱......    第二个感觉,就是这个系列似乎缺少一些活力,科比的退役自然影响重大,但不得不说 目前为止的这些AD球鞋本身 在设计上也确实没什么亮点。不过相对而言,去年的这款倒是还算不错,配置上也称得上比较良心。但我也只不过是旁观者的心态,并没有什么购买的欲望,直到有一天,这个配色曝光了.......
    人们都知道在科比退役后,德罗赞成为了这个系列的主力代言人,给他出PE完全合理,但令许多人不解的是:当时德罗赞所在猛龙以红色系为主,为什么他的PE会是如此标准的独行侠配色... 我并未去深究其中的原因,不过记得猛龙纪念前身“哈士奇队”的复古球衣是白+蓝色的,不知是否有关联,也可能单纯出于德罗赞的个人喜好,总之,我把它买回来配独行侠了。    鞋面的蛇纹印花让我感觉它与上面那双Kobe 8十分般配,不由得摆在一起拍照一番,所以可以说是因为这双Kobe AD PE,才促使了这个帖子的诞生,它身上的许多设计细节也值得仔细琢磨一下。



    以下由鞋面开始具体来看看:    以如今的眼光,Engineered Mesh已经不是新鲜的技术,与Flyknit相比 甚至显得有些廉价,但当时来讲,Kobe 8使用EM鞋面还是一个创新之举。全鞋90%网眼材料覆盖率打造出极其轻盈和透气的穿着体验。

    为了增加支撑,鞋面内部设有多组“固定层”,设计理念来自于罗马凉鞋,其本质相当于一个骨架,使鞋面在激烈的运动中也能尽量保持稳定,鞋面本身也并没有看上去的那般柔软,具有一定的韧性。虽然当时官方的宣传中说辞颇多,但我个人总喜欢将Kobe8的鞋面简单地归结为一个“薄”字。如果作为一双休闲鞋平时走路穿着,几乎无可挑剔。
    然而可能也正是因为“薄”的缘故,在穿它实战的过程中,我个人却感觉虽然鞋舌足够贴服脚背,但左右两侧多少总还有些 不踏实的感觉,可能因为脚型不完全匹配,也可能因为内心深处更钟情于传统厚重的皮质篮球鞋,对这种新的体验存在一种本能的警惕......总之今后它复刻的时候,还是强烈建议先去实体店试穿一下再做决定。还有一点就是这种鞋面相对比较脆弱,穿的时间一长,破个洞之类的现象并不少见......

到了Kobe AD,一年前它最初曝光的时候,皮质的鞋面便让我对它有了一丝好感。虽然是人造材质,但在如今这个时代也算难得。并且不同配色的鞋面材质不尽相同,比如早期几个配色都是麂皮,耐克的Logo也采用了双层刺绣,在我看来至少比那些烫印的强上百倍。而这双德罗赞PE的细节更加丰富,耐克的Logo由白色帆布材质打造,质感十分独特。


    总的来讲我感觉这一代Kobe AD有些回归传统的意味,给我的脚感也比较踏实。鞋面清晰可见一排整齐的Flywire,整体的包裹性可圈可点,内部填充物也有一定的厚度,非常跟脚,估计对于多数穿过的人来说,都会有类似的感受。    德罗赞PE在鞋面设计上也下了功夫,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左右脚的内侧鞋面都印了一个躺着的汉字,左脚内侧是“壹“,右脚内侧是“玖”。(记住,不是“伍”和“捌”) 我个人对于德罗赞知之甚少,所以对这个“19”的含义不得而知,若有知情者还望在帖中回复指教。 
    鞋面大量的蛇纹印花继承了科比系列的曼巴主题。其实对于蛇这种动物本身,尽管它是我的生肖属性,但这丝毫不能减少我对它的恐惧...记得科比在网络上流传过一个短片,他们一群朋友弄了个水池,放了若干条蛇在里面游,最后科比飞跃那个池子灌篮成功......我至今仍在怀疑那个短片的真实性......     生活中若是突然出现一条蛇的话,想必我一定会瘫坐在地上,头脑一片空白......哪怕那条蛇是下面照片中那种独行侠配色的。

    两双鞋在鞋头部分都安排了一个设计细节:Kobe 8的有些不太明显,如果实物拿在手中换几角度观察,便能隐约读出“KB24”的字样。    而在几乎同样的位置,Kobe AD压印了一个耳机标志,暗指科比排除音乐干扰,专心训练的态度。

    印象中,Kobe系列都不太喜欢用快速系鞋带系统。这次的两双也无一例外,Kobe 8为了令鞋面更加贴脚,还将第五排鞋带孔特意放在了较低的位置。

    Kobe AD由于飞线的加成,鞋面的包裹本身便有了一重保障,鞋带并不建议累得过紧。

    值得一提的是,Kobe 8这个看似薄薄的鞋舌却在包裹系统中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鞋舌中的泡棉填充物虽然十分有限,但由于EM鞋面的衬托,上脚的瞬间即可感受到来自鞋舌的厚度。    一方面抵挡来自鞋带的压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韧度,可以稳定地覆盖整个脚背,在激烈的比赛中提供支撑力。散布的透气孔依旧保障空气的流通。

    相比之下Kobe AD并未在鞋舌上做太多文章,个人认为厚度适中。左右双脚鞋舌分别绣有科比手写签名以及剑鞘LOGO。


   整体包裹来看,Kobe 8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Kobe系列偏瘦的鞋型,但综合我个人的穿着体验,它还是对于穿着者的脚型有一点挑剔。只有完全匹配,才能达到那种“鞋脚合一”的最理想状态。

    在亚洲范围内,恐怕不少朋友买到的Kobe AD都是 Kobe AD EP,EP的意思也就是“Engineered Performance”是针对亚洲人相对较宽的脚型而制造的鞋型。我手中照片里这双就是在日本官网购买的EP版,但由于名字比较繁琐,就自动将它省略了,否则这双鞋的全称就是“Kobe After Death  Player exclusive Engineered Performance”...等你读完它的名字,一集葫芦娃都演完了。    但毕竟不是每个亚洲人都绝对是宽脚掌,所以这双Kobe AD的包裹体验应该说更加因人而异:一些人反应它前掌过于宽大,打球时会出现滑动;也有人认为中规中矩,完全可以接受。我个人的情况是更加接近后者,目前为止并未感觉有什么不妥。

    一下来看几处设计上的细节:Kobe8鞋身最明显的一处“科比秘码”出现在后跟处。其含义是“chase perfection”,也就是“追求完美”。    后跟TPU的外侧刻着科比的手写签名。

    Kobe AD内侧鞋帮与外侧中底处的“科比密码”就是字母“A D”。不过根据不同配色会有所变化。


    可能设计时已经考虑到了EM鞋面的耐久程度,Kobe8在前掌鞋头部分特意加上一块“透明胶片”来进行强化,不过如上文所讲,该破的地方还是一定会破。
    抗扭转方面中规中矩,并没有太多可说的。

    Kobe AD保障耐久性的方法是在中底与鞋身连接处还添置了一圈皮质连接区,我个人感觉这可以说是一处比较细腻的处理。    这双鞋的防侧翻性能十分出色,起码足以让我放心。

    再来说到稳定性方面:Kobe 8 整体表现可谓不错,鞋身的整体性也达到了一个十分出色的水准。后跟两块TPU稳定片的设计也运用到了同年的Air Jordan XX8身上。
    记得当年Kobe 8还推出过一个“GC”,在鞋盒贴纸上也印的是 “Kobe 8 System GC”。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相同的配色,也存在“GC”与非“GC”两个版本。这里的“GC”代表“Greater China”,也就是包括两岸三地的大中华区。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GC”版的外底都是XDR耐磨材质,外底较厚,纹路明显比较粗犷。    另一点就十分有意思了,“GC”版的后跟是完整的剑鞘Logo,而非“GC”版则只有剑鞘Logo的下半部分,只有配合当年科比的精英袜才能凑成一个完整的......如图所示,照片中我留作纪念的这双新品是2015年去美国的时候买的,所以是非“GC”版,曾经穿烂的那双是不是GC,现在还真有些记不起来了......有同款的朋友不妨把家中的Kobe8翻出来看看。
    而这一代Kobe AD后跟仿佛是一块空白的黑板,任凭设计师各种自由发挥,不同配色中都有不同内容,这双的罗赞PE的后跟印了两个“10”。以下是耐克官网对其的解释:“还在孩童时期,来自康普顿的德玛尔·德罗赞就对科比的紫金配色 8 号和 24 号球衣无比敬仰。不过今日这位多伦多猛龙队后卫所批的战袍号码来自科比在 2008 年代表国家队所穿的球衣。从2008年在北京的开幕式到颁奖典礼,科比对荣耀的追逐激发了与他心中的英雄同样的曼巴精神。所以 10 号对德罗赞来说绝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数字。Kobe AD “DeRozan PE” 旨在向象征着篮球伟人的球衣号码致敬,德罗赞追逐科比的足迹,一路激励前行。”

    我个人虽然更爱高帮设计,但穿过了Kobe系列之后,对低帮的印象也有所改观。虽然表面上低帮球鞋会让人缺乏安全感,并不等于低帮球鞋就完全没有保护性。Kobe 8虽然是整个系列中鞋帮相当低的一款,但却能稳定地锁住脚跟,令人在起跳与落地时都十分自如。至于脚踝保护,为了速度与轻量,这次几乎被Kobe8完全牺牲了,所以还是穿上护具最为保险......    Kobe AD方面,其实多数人对这款AD的名称都是“Kobe AD Mid”。这一代AD将鞋帮改为了科比系列中十分少见的中帮设计。从外观上看,确实给人增加了一分安全感,脚踝处的加厚泡棉填充物也确实对保护性有所提升。    但我个人却认为,它还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Mid”,或者说改进的步伐迈得还不够大,起码没有看上去那么出色,实战中的表现并没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这双PE的鞋垫也有点意思,印有科比和德罗赞的拼接照片。科比在国家队的号码是 10 号,与德罗赞在NBA中的球衣号相同,与后跟的 “双 10”呼应,致敬科比。
    中底缓震,首先还是来看Kobe 8。    以Kobe System命名的Kobe 8 System,这个“System”的灵魂就在于可换式中底缓震系统。其实这个概念早在2006年的Zoom Kobe2便有了雏形,当疑似当年的技术尚未成熟,最终发售了三款不同形态的Kobe2(Strength、 Ultimate、Lite)。直到2011年,Kobe 7 System的诞生才标志着它的实现。    Kobe 8 System的中底延续了上一代的设计,主要分为3款可换式中底System,分别是: Lunarlon、+Sport Pack以及Orthotic-Ready。(后两种大概意思就是Lunarlon+Zoom或Lunarlon+Zoom+nike+接口,想必包括我在内的多数人都没有体验过它们的脚感,在此便无意多说了。)
    Kobe 8的鞋垫放弃了布面直接让Lunarlon和袜子接触的想法可谓新颖。但对于一部分人的袜子来说,这个鞋垫摩擦力似乎过小,甚至可能出现鞋内打滑现象。并且在脚底出汗的情况下也会感觉不太舒服,所以这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对于Lunarlon,我个人至今也没有太多的好感。新鞋状态下的舒适程度还算令人满意,但相对于其他材料而言,Lunarlon的缓震寿命已经成为了这项科技本身最大的软肋。并且与Zoom相比,我始终无法化解它那种弱弱的廉价感。而且Kobe 8这块Lunarlon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足弓部分的造型,对我而言 支撑稍显薄弱。

    Kobe AD PE的中底采用了前掌Lunarlon+后掌Zoom Air的配置。这也基本是10代以来Kobe系列的标配,只是后掌14mm厚的Zoom Air印象中近几年确实不多见了。    总体来说这双AD的缓震依旧给人比较踏实 均衡的感觉,虽然还谈不上多么惊艳,但比起前几代的AD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最后是两双鞋的外底:    Kobe8这个外底纹路的摩擦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掌传统的人字纹能在启动时提供良好的支持;类似于Zoom Kobe 6鞋面的蛇鳞状花纹也能为变向和突破提供良好的助力,在抓地方面的表现也堪称顶级。

    而相比之下,这一代Kobe AD的外底在我看来是一个着实的硬伤。纹路比较特殊和细密,但深度稍显不够,摩擦力可以说将将达到合格的标准。    更要命的是这个外底的耐磨性,照片中这双是没穿过的新品,另一双打球用的Kobe AD大概在打了三场之后,外底就出现了明显的磨损痕迹。加上它的前掌缓震还是同样不太禁用的Lunarlon,所以整双鞋的使用寿命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当年许多人入手不久,便反应Kobe8碳板断裂的现象。其实据我所知,Kobe8采用的并不是碳板,而是凯夫拉纤维板,与玻璃纤维相比,它的质量更轻,韧性更足,但与真正的碳板仍存有一定的差距。

     而Kobe AD这一次倒是使用了真正的碳板,面积几乎填满整个足弓部位,也直接保证它很难发生侧向扭动,足以证明这双鞋的抗扭转性能之强悍。
    两双鞋外底的鞋头部分也加入了一些设计细节,Kobe8这四个标志分别代表着“Accuracy”(精确),“Speed”(速度),“Vision”(视野),“Focus”(专注)。


    Kobe AD 此处则印着一行全新的“科比密码”,两只鞋的鞋头位置均为“Enter Battle”,译为“进入战斗”。

    其实总地来讲,两双鞋都可以打80分左右,Kobe 8的弱点在于鞋面,Kobe AD PE的弱点在于鞋底,但都还算是达到了优秀篮球鞋的标准线。不过在我手中,能够完美搭配球衣才是它们更加宝贵的价值。

    以上简单写完了两双鞋,不妨在结尾也简单写写科比本人。其实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从班里那些很早接触NBA的孩子们的口中听过科比的名字,想来那已是上个世纪末的事了。后来自己看球之后,虽然心中的第一始终是诺维茨基,但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属于科比的时代。    尽管不是他的球迷,但科比身上那种“有竞争就不能输”的劲头却着实令我感动。有时想想,生活中如果事事都像科比这么较真,那活着该有多累,差不多就行了吧。可反过来再一想,古往今来地球上的多数人 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差不多”,才慢慢学会逃避自己的梦想,最终甘于了平庸。    这并没有贬义,毕竟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各行各业,登顶实在太困难了,困难到不敢想象。而科比用他的奋斗向世界证明,只要你付出更多努力和坚持,奇迹和成功终将出现。这种榜样的气质,我想才是科比最为迷人的地方。    此帖过后,恐怕我是真的没机会再写Kobe系列了。但科比的鞋永远有人写,正如曼巴的精神永久流传。




本文来源:虎扑装备区

虎扑装备区

装备党 青蛇传说丨Kobe 8 System 与 Kobe AD PE

8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