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识物 >文章 >球鞋计分板丨锋线买鞋仍是问题,这双竟是最后赢家?
说来可惜,我们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内线鞋”。
那些厚重而扎实的鞋款设计随着小球时代的来临已经逐渐退居中低档位。在LeBron的正代签名鞋以及Soldier 12都开始向中低帮“进化”之后,传统的“高帮锋线鞋”也开始正式宣告“消费降级”,开始向中端和低端推进。
不过,我们依旧可以把一些球鞋当作锋线鞋进行穿着,而这些2017-2019年诞生的实战鞋款,说不定能让在意脚踝支撑,喜欢内线高缓震球鞋的你满意。
下面开始本期《球鞋计分板》的内容。
优势:作为Hyperdunk系列中第二代同时推出“精英飞线+高帮+低帮”的一代,Hyperdunk 2017也成为了三双鞋中综合性能最适合内线球员的一款。高效而优秀的包裹感使得球鞋本身的支撑性能和包裹性能达到了意料之外的优秀,而大底的“大数据统计”设计图案也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在所有场地的的优秀抓地。作为团队鞋款而言,高帮版的Hyperdunk 2017更加倾向于内线鞋款,更加适合大体重球手。
缺陷:React的调教成为了这双内线鞋款的最大问题,较长的适应期和并不那么优秀的前期脚感会让人马上就放弃去适应这双鞋。除此之外,较为浅薄的大底纹路以及部分鞋款鞋面的“低耐摩擦”也会让许多在意鞋款耐久的朋友犹豫是否应该购入这双球鞋。
优势:虽然是吉米巴特勒“日常带货”的鞋款,但是这双Jordan Supreme Elevation可以说是一双踏踏实实的内线实战鞋。全掌外置分区气垫几乎占据了这双鞋80%的大底面积,几乎是近几年的踩屎感缓震第一。而参考Air Jordan 32鞋型而设计的“绑带+高帮系带”设计也能很好地保护脚踝免受崴伤困扰。
劣势:球鞋的侧边太过圆滑导致一些横向动作较多的球手很容易因此发生意外崴伤(说实话内线球员正常的起跳/落地/转身并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而看似和Air Jordan 32如出一辙,实际上强度却有所减弱的鞋面使得球鞋的鞋面支撑也并不如人意。多亏有绑带加持维持了一部分性能,否则这双鞋只能成为一双缓震很好的训练鞋。
优势:麂皮和工程网面的加持,以及厚度内衬增加了一份鞋面强度。而A-Flashfoam的缓震加成也使得这双KT 4 破坏成为了最适合内线的版本。拥有了足够扎实的鞋面强度、品牌最高等的缓震,让KT4 破坏成为了安踏在2018年推出的最佳实战鞋之一。
劣势:过高的鞋身重心以及没有加宽的中底使得崴伤意外几率增加,对于一双成本比重较高的国产球鞋而言可以说是致命伤。被称为“安踏版LeBron 15”的同时,这双鞋的软肋似乎也在向LeBron 15“致敬”了。
优势:中端的价格,舒适的全掌Bounce缓震,额外纱线加固的工程网面以及鞋型的高颜值使得2018年的adidas虽然没有推出十分优秀的高端实战,但依旧能以Pro Bounce杀出重围。同价位内的实战鞋中,如果要比稳定性和舒适度的话,Pro Bounce应该是没有对手的。
缺陷:adidas在2018年的篮球线缺陷——耐磨和抓地——在这双“最佳中端鞋”上暴露无遗。如果你对球鞋的耐用性要求较高,而平时打球的场地还比较滑的话,还请在下单前多多考虑。
优势:一双原价1299的Nike实战鞋,有着全掌+单后掌zoom的缓震配置,扎实的鞋面包裹以及为了防止中底稳定不佳而加用的稳定包膜,让这双KD12的性价比以及实战性能完全超过了更高价却有明显缺陷的LeBron 16。说实话,这双鞋应该会适合所有喜欢高软弹缓震的朋友。
缺陷:除了耐磨之外,实战至今阿足还暂时挑不出这双鞋的其他缺点。不过球鞋前掌偏窄,宽脚的朋友要偏大半码选购。
优势:前掌缓震大块且稳定,后掌缓震扎实可感受,后跟包裹舒适(选对配色的话)前掌包裹不膈应,再加上PF版本完美适配亚洲脚型,你几乎无法从这双Air Jordan 32正代高帮上挑出刺来。如果你觉得31抓地太差,33的系带系统与摆设无异,买一双Air Jordan32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缺陷:抓地成为了Air Jordan 31到33的共同缺陷,而因为设计问题,一些配色的Air Jordan 32高帮的脚踝保护并不完美。可以选择后跟包裹模块较软质(更方便系紧)的32,并在不太滑的球场实战,你便能感受到完美的Air Jordan正代实战体验。
篇幅有限,《球鞋积分板》锋线球鞋推荐先到这里,当然打分以个人主观感受为主,不代表多数立场,仅供参考。
如果你有自己偏爱的锋线球鞋,也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吾言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