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识物 >文章 >WEN鞋评 | Adapt BB,绝不只是一双“概念性”产品
本文转于“WEN鞋评”公众号
千人千脚,每双鞋都有适合的主人!Hello大家好,这里是最懂你的WEN鞋评,我是果子,关注我私信或评论区提出你的球鞋问题,看到都会为你解答。
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是:adapt bb的实战测评,先来看看这双鞋的综合评价吧。
综合评价
适合的场地:内场适合的人群:体重80kg以下的朋友 小体重后卫锋线可选适合的脚型:尺码正常 扁平足可选 宽脚高脚背建议试穿产品定位
高端实战鞋非性能参考项打分
轻质化:中等偏低耐磨:中等偏高透气:中等偏高性价比:不详舒适度:中等
虽然已经上市了一年多,不过这双鞋在实战场上的表现确实还是挺让人期待的,这样一双噱头大大的,话题度满满的实战鞋,它的实战表现究竟如何呢?一起来看看吧。「鞋面」
高强度的FLYKNIT,加上内靴用到的QuadFit网面材质,这双鞋的静态包裹可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通过手机app的控制,我们可以轻松实现对球鞋的穿脱。在静态的状态下,如果你将FitAdapt调节到一个舒适的程度,它的包裹体验我觉得还是非常不错的。
然而尴尬的地方在于,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习惯,我咋打球的时候是喜欢将球鞋的鞋带绑的非常死的,要不我会很没有安全感。
回到这双鞋的身上,如果我们将它的FitAdapt调节掉最紧的状态,你会感觉到脚背处有一定的充血感,或者说压迫感非常强,但同时,前掌以及脚踝的位置,是没有FitAdapt的鱼线了,这部分的包裹是无法进行调节的。
我觉得它的包裹并没有之前吐槽的Nike kobe nxt ff那么拉胯,但也是不太舒服了。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你将FitAdapt的松紧控制在一个比较舒适的范围,又会觉得包裹不极致。就会有点纠结。
后跟方面的包裹其实还是不错的,内置港宝,加上外面的TPU,后跟的贴合感是非常不错的。可是因为这部分没办法像常规球鞋一样,用鞋带调节它的松紧,就导致脚踝是比较空的,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支撑方面,我觉得只能说是中规中矩,鞋面有点薄,透气性很不错,但是整体的鞋面强度就只能说一般了。「中底」
全掌Cushion的的中底用到了这双鞋身上,似乎显得有点小材大用了,不过实际的效果还算是可以接受。
这双鞋实际上已经经历了1年多的穿着,但是它并没有出现一个明显的衰减,静态踩压的时候,后跟方面还是可以看到一定的形变的。
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前掌属于偏硬偏韧的状态,场地感不错,启动感很强,但是反馈性能一般。后掌方面就很尴尬了,缓震真的是难顶。
当天我们3个人在试它的缓震,都觉得有点极限,胖子是直接扛不住了。所以还是建议小体重的朋友去尝试会比较好。「外底」这双鞋的外底,我当时想到的就是另外一双实战性能出色的鞋:驭帅13䨻。
沾了灰,哪里有是溜冰场,没有灰,它能让你的膝盖感受一下碎骨之痛。穿了一年多,肉眼可见的氧化,但是磨损程度很小。即使去到有灰的场馆的时候,它吱吱吱的声音都是令人陶醉的。
其实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它的抓地也是十分出色,基本随走随停。可以,吸灰这个问题真的是太难顶了。
即使你有钱,即使它的耐磨性还不错,但我依旧觉得穿它去外场真的太奢侈了。所以这双鞋的外底,只能委屈它,打个8分了。「整体性」
整体性方面,这双鞋最适合放心的肯定就它的抗扭,绝对是满分级别 。在中底的位置嵌了一块十分硬质的电机,使得这双鞋整体的刚性十分出色,完全不用担心它的抗扭问题,除非你把中底的电机整碎了。
防侧翻方面属实没那么令人满意,虽然大家可以看到前掌外侧有一个防侧翻角的延伸,但是整体的防侧翻属性并没有那么出色。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它整体的重心其实是略高的,毕竟是要把中底的电机包起来,所以它的中底势必是不会那么轻薄的。其次,它的鞋面和中底有些许的分离感,其实并不明显,也就是它的鞋脚一体性是没有那么出色的,这也是影响了防侧翻性能的一个因素。
最后就是前面提到的,脚踝处的包裹是不够极致的。在实际运动中,脚踝处在落地的时候总会有一丝顾虑。球鞋打分
鞋面包裹:7鞋面支撑:7前掌反馈:7后掌缓震:6抗扭转:9.5防侧翻:7抓地力:8整体保护性:7整体支撑性:8整体稳定性:8总分:75
总的来说,相比于它的实战性能,它身上所承载的期待以及诞生的意义要比这款产品的性能本身,来的重要的多。
我们都知道这绝非是一款简单的“实战鞋”,从我的角度来说,它更该被称作一款“概念性”的产品,而它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款相对成熟的,经过了专业运动员试验的,可以在实际运动中穿着的,概念性产品。开箱的时候我们也说到过,初代的产品绝对是会有很多缺陷的,可我觉得,它诞生之后的意义以及影响,会让很多人忘了它的缺点。
毕竟我相信,绝大多数购买了它的人,绝对不会是因为单纯地穿它去实战吧?
boomboo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