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NFC的普及让金属后壳成为阻碍
其次,信号也只是一个方面,NFC的普及也成为手机后壳换材质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是早在5G时代之前,手机的后壳也已经倾向于使用玻璃后盖。不过在这里,可能很多人要问了,过去有一部分带有NFC功能的手机,背壳也采用了金属材质,难道NFC和金属后壳有什么关系么?
其实,过去采用金属后壳并带有NFC的手机,有些是将NFC的天线植入在了金属后壳的注塑天线内,有些则是在摄像头孔区位置,开槽植入天线等操作。当然,这对于手机后壳的制作工艺也是有着一定要求的,而随着NFC搭载的产品不断下探,以及功能的不断增多,金属后壳天线留给NFC用的情况就成为问题,而较为低价位的产品,受制于成本,采用玻璃后壳明显是更好的选择。
三、无线充电的加入让金属后壳更尴尬
最后,还有一个方面让会采用更高端工艺的旗舰机也逐渐放弃了金属后壳,那就是无线充电的加入和发展。如今,无线充电已经成了一些旗舰机产品的选择,毕竟无线充电能够带来更加自由的充电体验,带给人更高的便利性。
当然,无线充电和金属后壳也是一对“死对头”,这主要是因为无线充电利用线圈,靠的是电磁感应原理,这一原理在电磁炉上就有应用,当然,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产生涡流进行加热。一些无线充电器还有着异物检测功能,就是怕铁磁性金属会产生涡流效应从而导致金属发热,出现问题。更不用说如今手机无线充电的功率也越来越高,这方面还是需要谨慎小心的。其实手机金属外壳材质很多为铝合金,虽然铝合金很难产生涡流加热,但会阻挡电磁波的传播,那无线充电也就没用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天线设计的角度,还是从如今更多功能的加入方面,金属后壳都已经成为了一种“阻碍”。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想要解决的话,无论是从对金属后壳进行更多的改进,还是对天线进行大量改进调试的角度来看,都不如直接选择影响更小的玻璃更加经济,可行性更高,所以曾经我们爱的金属后壳也就离我们远去。但对于散热方面,也只能通过更多系统软件的优化,进行更智能的系统资源分配,减少功耗,以及通过均热板的方式来尽量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