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情似乎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发展,就在我们都以为8GB运存已经“性能过剩”的时候,手机厂商却在追求更高的性能上限。自从华为Mate 40系列首次在手机中引入内存扩展技术,把8GB优化成10GB开始。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响应,随着小米、Realme也加入战局,内存扩展技术已经成了旗舰手机的标配
让人感到忍俊不禁的是,各厂商之间的竞争真的无处不在,谁都想证明自己比别人更强。华为一开始只融合了2GB内存,紧接着vivo就升级到了3GB。OPPO更是疯狂,直接宣布支持最高7GB的内存扩展,运行内存甚至可以堆到19GB——这非常夸张,要知道今年大多数笔记本电脑才仅仅标配16GB内存。小米对新技术的态度反而较为稳重,仅支持扩展3GB的运行内存
运存占用平均增加70%
在介绍MIUI12.5增强版的时候,小米特别提到了一点:根据小米实验室测试的数据,某聊天软件这两年来新增了约80个新功能,在后台的运存占用比之前提高了近67.9%
手机厂商的处境其实也很尴尬,安卓生态是开放的。在缺乏有效约束力的情况下,手机厂商不能指望APP开发者在利益面前束手束脚,也不能指望内存供应商降价甩卖,更不能指望用户能体谅成本上涨的压力。在这个背景下,内存扩展技术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它不仅能大大缓解消费者的“内存焦虑”,也让手机厂商可以不用为了控制成本而疲于奔命,同时还延长了手机的使用寿命
什么是内存扩展技术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技术,不是什么新卖点,本质上和Windows的“虚拟内存”,M1版Mac上的“交换内存”没有区别。称为“内存融合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内存和闪存融合。在用来存储数据的闪存中,“切”出一部分,当成运行内存来用,从而达到增加运存的效果。
但是这种做法会存在一个天然的缺点,闪存的读写性能远不如运行内存。如果说LPDDR5的速度可以达到44GB/s,那么闪存的速度一般不会超过2000MB/s,两者之间存在200倍以上的差距。通过内存融合技术增加的运存,永远没法和真正的硬件提升相比。小米只支持扩展3GB运存是理智的,因为这玩意最大的意义在于:把不活跃的后台应用扔进性能较低的虚拟内存中,从而降低真实运行内存的占用,保证前台应用切换的流畅性。
19GB这种说法就是偷换概念——从理论上来说,Windows的虚拟内存可以调成物理内存容量的2倍,但是电脑厂商能把16GB内存说成48GB内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