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识物 >文章 >四维鞋评丨功高盖主!Nike Kyrie Low 实战测评
昨天(国内的前天?),四维再次返美,即将迎接又一个学年的到来。在从洛杉矶飞往芝加哥的航班上百无聊赖,于是完成了这篇翻译。这双鞋上市也有那么一小段时间了,有几位读者在后台私信我是否会测评这双鞋。这么说吧,Kyrie系列一直都不是我的菜,每一双亲测的几率都很小(实在不感兴趣),更何况手头上的adidas D Rose 9(平淡是真!adidas D Rose 9 初步印象)还未完成亲测。不过,消费者们对Kyrie系列的热衷程度较高,测评还是会以翻译形式出现。
自打面世以来,它们的配置一直平平无奇,但一些追求速度和灵活的后卫确实能从这个系列中受益。Nike Kyrie Low是首款正式以低帮为名的Kyrie签名鞋(虽然之前的小刺刀!Nike Kyrie Flytrap 实战测评已经是低帮),在设计上延续前几代不少特征的同时,Kyrie Low也是这个系列首款同时应用了前后掌Zoom气垫的球鞋。场上表现如何?让我们来看看Weartesters.com的Duke4005怎么说。
本文非“四维鞋评”原创,版权归Duke4005所有,但为“四维鞋评”翻译,如需转载请注明翻译出处。
原文来自:https://weartesters.com/nike-kyrie-low-performance-review-duke4005/
*四维在翻译时有语句微调,但不影响作者本意的表达;本文图片全部来自Weartesters.com,“四维鞋评”仅作转发分享之用。
从有这个签名鞋系列开始,Kyrie系列就一直抓地出色,Kyrie Low也同样没有让人失望。分离的直线纹路在特定区域也有应变,这种抓地纹路几乎仿效了人字纹,它从不同角度提供了抓地——无论场地条件如何。纹路间隙足够宽,这使你不需要怎么擦拭外底。急停那一下劲很大,变向丝滑而迅速,因为外底指哪儿打哪儿。Kyrie Low还是使用了从Kyrie 2开始出现的圆形中底/外底,如果你习惯这种设置,这能让你在场上为所欲为。唯一制约Kyrie Low抓地的是其耐久度,我在测试过程中遭遇了两三片纹路的脱落,这还是在室内。我不知道其他配色会怎样,但这双生胶外底配色绝对不能去外场。
史上首次,Kyrie签名鞋使用了前后掌分离的Zoom气垫。我们应当为此振奋,这个存在廿年的科技只要使用得当就依然是市面上最顶尖的缓震系统之一。不幸的是,Kyrie Low使用了置于中底之下的长方形气垫,所以Zoom的感官刺激是不存在的。这些气垫并不是太薄(前掌7毫米,后掌14毫米),但硬邦邦的Phylon中底抵消了你对Zoom的常规感受。但我为什么依然给了Kyrie Low的缓震好评呢?很简单:它奏效了。如果结合出色的抓地和为速度型球员设计的理念,中底踩下去没有拖沓。置于中底之下的Zoom感受不到,但落地冲击确实由它和Phylon一同吸收了。这双鞋的缓震与抓地相辅相成,使它十分迅速。我岁数越来越大,我知道自己的膝盖和脚踝需要更多保护,但就Kyrie Low的设计初衷来说,缓震是过关的。
耶!招人爱的网布和热熔鞋面。我测试的配色鞋面像一块大牛仔布,胶水使用也很多,你必须给它一些磨合时间。即使穿过几次后,我的脚趾某些地方还是会感觉到有些不适。鞋中和魔术贴的Swoosh是皮革,或者至少是上乘的人造材料。鞋头部分区域使用了热熔材料来提供多一些的耐用度。尽管鞋面只是用了一种主材料(网布),Nike在后跟稳定器方面还是下了些功夫的。与Kyrie 1雷同,Kyrie Low将后跟稳定器做得很显眼。这个配色的魔术贴也得到了同样的待遇,尽管这对于实战没有任何加成,但鞋面的设计感确实上去了。我已经拿到了黑白配色,那双的材料更接近Kyrie 3,更易移动,触感也更佳。如果你想要一个不用磨合就能打的配色,我推荐入手使用了那种材料的配色。
包裹
长宽而论,Kyrie Low不偏码,如果你1~3代穿US10.5,这双鞋也买US10.5就OK了。中足部分有些窄,如果你脚比较宽或者喜欢多一些空间用以穿两双袜子,你可能需要买大半码或者实体店试穿。Kyrie Low的系带系统几乎和Kyrie 2一模一样,总的来说,整双鞋够紧够扎实,中足以及前段部分都能做到纹丝不动。直到鞋面磨合之前,后跟都有一点小滑动,但材料适应之后就基本没有这个现象了。跟腱部分离鞋帮的距离有些宽,这导致了滑动,但后跟稳定器足够弥补这一丢丢瑕疵。
首先,魔术贴一点卵用都没有。它让中足部位感觉稍微紧了些,但就打球而言啥影响都没有。这双鞋的整体支撑来源于细节,贴地的中底和系带系统提供了你所需的一切。如果你以前没穿过Kyrie系列的话,圆形外底需要一些时间去习惯和适应,适应后你就会体验到那种对脚下动作的掌控感。系带系统将你牢牢锁住,你的脚在中底之内而非中底之上,所以鞋内滑动是不存在的。Kyrie Low的足弓部分有一块抗扭转板:小小的一块内置TPU。对于大多数球手来说,酱紫已经够了。即使对大个子来说,这双鞋的稳定性也是可以的。
尽管我更喜欢Kyrie 4的缓震体验,我觉得那双鞋有些笨拙,抓地也需要一些时间来走上正轨。Kyrie Low新鲜出盒就有了比Kyrie 4更好的抓地,但上脚舒适度就稍差一筹了。如果你喜欢Kyrie 2和Kyrie 3,Kyrie Low对你来说是一个稳如狗的选择。它结合了抓地、场地感、以及包裹。如果你主要在外场打球,抱歉,现在这世道的好鞋基本都去不了外场。老实说,我第一次穿上Kyrie Low时几乎断定了自己不会喜欢它,它太硬了。幸运的是,这双鞋开始随着我的穿着进入最佳状态,中底和鞋面都是如此。至此,Kyrie Low已然成为我球鞋轮换中可靠的一员。
四维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