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识物 >文章 >C说球鞋丨球鞋中底的复杂程度,到底和性能表现有多少关系(一)
球鞋市场往往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次有新的球鞋发布,正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时,其中底的设计和构造往往便会吸引最高的关注度——甚至于如果该中底搭载了全新的科技或材料,那么其话题性还将会进一步提升。
就实战设计而言,球鞋中底是承载缓震科技最核心的部位,也是我们俗称的“脚感”最直接的来源。优秀的中底构造能够助力穿着者更棒的赛场表现,因而舆论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越是构造复杂,配置豪华的中的设计,真的就能带来更好的 Buff 加成吗?
以气垫科技起家的 Nike 绝对是全球范围内玩转空气最强的品牌之一,在这方面可能仅有杜蕾斯能够与之一较高下,而两者之间比较相似的是:对于 Air 这个概念的运用不仅多样,并且还颇有讲究。
抛开球鞋文化和营销噱头,单纯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 Nike 对于“Air”这一概念的塑造,其本质是将某种特殊的气体,以高压的方式灌入坚韧的合成橡胶内,特殊的大分子气体体积大于合成橡胶层的细微缝隙,因而能够防止气体从气垫当中流失,继而注入中底来针对性地提供球鞋所需的性能。
前掌 Zoom 还是后掌 Zoom?
单纯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Zoom Air 气垫是 Nike Basketball 板块应用最广,普及率最高的缓震科技,其形态多样,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赛场风格以及个人习惯,在球鞋不同的位置上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信很多消费者都会记得,在采用了 Zoom Air 科技的 Nike 战靴上,均有“Nike Zoom”的字样出现刻在外侧,字体出现的位置便代表着该球鞋所搭载的 Zoom Air 气垫的位置(部分鞋款以及搭载全掌 Zoom Air 气垫的鞋款除外),清晰可见的 Zoom Air 不仅是缓震的核心所在,也是甄别鞋款真假的重要切入点。
Nike Zoom PG 1
来看 Zoom Air 气垫出现的位置:对于全能的锋线球员而言,前掌 Zoom Air 无疑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它可以迅速地吸收外界传递的振动和冲击力,并且通过空气的压缩和还原来达到缓震效果,并且很快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以备接受下一次的冲击。
这一特点非常契合绝大部分锋线球员的赛场需求,前掌位置的 Zoom Air 气垫所带来的恰到好处的缓震效果,可以让穿着者的每一次落地都感受到轻盈实在的缓震效果,助力更加全能的赛场表现——保罗 · 乔治的 Nike Zoom PG 1 便是当下市场当中的典型代表。
Nike Zoom PG 2
凭借着出众的颜值和不俗的实战性能,PG 1 赢得了相当漫长的市场投放周期,并且一直保有久居不下的人气和关注度。鉴于这一鞋款的市场表现极佳,因此 Nike 在第二代 PG 战靴上采用了稳中有进的设计思路,大面积延续了从 PG 1 上开始的配置和整体设计。
这其中保留幅度最大的便是缓震配置:依旧是前掌 Zoom Air 的基本配置,但是官方坦诚这块气垫是经过强化的版本,可以从设计手稿上清晰读到它的信息;延续了內靴的设计方案来提升整体的包裹性,取消了前掌的魔术贴绑带,改由全新的动态飞翼来提供锁定。
从初代 PG 战靴到 PG 2,我们不难从 Nike 在缓震气垫的安排上读出一些信息:强化版的气垫加持,说明 PG 系列的重要性在一众 Nike 鞋款当中悄然提升;前掌 Zoom Air 气垫的确适合全能锋线;延续设计语言,稳定当中寻求更大的突破空间等等——这块气垫所蕴藏的信息量,可谓是相当丰富了。
Nike Zoom Kyrie 3
如果说保罗 · 乔治和他的 Nike PG 系列是一个极端的话,那么凯里 · 欧文和他的 Nike Kyrie 系列则是另外一个极端。作为以华丽运球攻击而扬名的超级控卫,欧文的鞋款势必要追求极致的启动和场地反馈感,因而 Zoom Air 便绝不可以出现在前掌的位置。
欧文的第三代签名战靴 Nike Kyrie 3 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市场上的超人气实战鞋款,前掌加入了创意十足的分区式抓地模块,能够有效的提供力量的反馈,提供了更加优秀的抓地性能。
与此同时作为缓震核心的 Zoom Air 气垫只能出现在后掌的位置,理论上虽然能够带来稳定的缓震表现,可是在突破性能和缓震效果的左右抉择当中,Nike 还是选择牺牲了后者,致使 Kyrie 3 的后掌气垫一度沦为鸡肋,也造就了 Kyrie 3 相对分化严重的市场口碑。
Nike Zoom Kyrie 4
在 Kyrie 4 登场亮相一段时间之后,凯里 · 欧文依然会在某些比赛的场次当中上脚前代作品 Kyrie 3,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值得令人玩味的:是不是 Kyrie 3 更适合这位“地平说”的发明者呢?
相较于上一代作品,Nike 显然注意到消费者对于缓震体验过“硬”的抱怨并且作了修正,Kyrie 4 随即拥有了堪称 Kyrie 系列最佳的脚感,后掌位置的 Zoom Air 单元初显威力,中底发泡材质亦由 Phylon 升级为拥有更加软弹效果的 Cushlon。
虽然在舒适度方面的提升显著,但就像硬币始终有正反面一样,相对于脚感的提升势必在反馈和启动方面就会有所削弱(比如说 Kyrie 本人对于自己的首款签名鞋并不甚满意,可是 Kyrie 1 的市场表现却节节攀升),因此挑选球鞋最核心的要素,还是要适合自身的需求最好。
对于任何品牌而言,一双球鞋的设计成本总会有封顶的时候,Kyrie 4 的设计师 Benjamin 便曾坦言自己尝试将每一分预算都能够有实际的转化,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 Nike 对于气垫的位置除了有性能上的考量之外,还有成本预算方面的深思熟虑:Nike 旗下的签约球星众多,超级巨星们除了拥有自己的专属鞋款之外,互相之间的产品线定位也不甚相同。比如说勒布朗和 KD 的签名战靴,就属于 Nike 阵营当中的顶级鞋款。
Nike Zoom KD X
曾经以性价比优势迅速拢获一批粉丝的 Nike KD 系列,最后还是伴随着凯文 · 杜兰特节节攀升的人生履历而逐渐走向高端。定位的改变带来了全方位的不同,目前已经来到第十代的 KD 签名鞋款,就是最棒的例子。
Nike KD X 采用了 Flyknit 编织科技来打造鞋面,全掌 Zoom Air 气垫带来澎湃无比的缓震效果,一体式鞋领弹性极佳,方便穿着者的日常穿脱。气垫的“量”越足,自然就意味着一双球鞋的设计和制作成本越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只有像 KD X 这样定位高端市场的鞋款,才能够享受如此待遇。
有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虽然名义上是“全掌气垫”鞋款,可是出于实际情况考虑,KD X 依然需要针对人体运动的情况来进行分区划分,这样的中底设计早在 KD 8 身上就有所体现,“导管”也顺其自然地成为了目前 KD 系列在鞋底位置的必备元素。
当然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搭载了更大面积气垫的球鞋确实在实战性能方面会更有天赋,在球鞋的定位和售价方面亦会更加趋向高端化;只是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考量其实战性能,到挑选实战用的鞋款,那么依旧是那句老话当先:“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
奈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