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识物 >文章 >识“实”物者丨极致缓震!这些球鞋的软弹,绝对让你欲罢不能!
如果说排除耐用性的话,可能球手们最关注的球鞋性能就是缓震了。作为最能体现球鞋价值的配置,缓震科技的舒适与否往往决定了球手的直接脚感。虽然也有许多为了启动速度以及反映放弃缓震的朋友,但对于很多内线球手而言,还是会很喜欢又软又弹的缓震感受。
而这次,我们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各个品牌在2017-2018赛季的“最强缓震鞋款”,看看每个品牌都有哪些“最强科技”。
Nike——Zoom Max气垫——Nike LeBron 15
外置Zoom气垫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不受到外部限制的外置zoom气垫大大提升了起点的形变可能,再加上本身的气垫厚度,能够达到“踩屎感”自然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一方面,你兑换真的要求越高,起点的厚度自然也会随之上涨,导致球鞋重心过高,崴脚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Nike LeBron 15就是最好的例子。
LeBron的正代系列向来都是“Nike科技精华”,但这次未免就有些“弄巧成拙”了。虽然缓震基本上已经是Nike今年的满分操作,但是缺失的脚踝保护和过高的球鞋重心还是比较容易导致下落和急停时的崴脚(你看老詹都崴了几次了……)。相较于一些突破型球手和速度较快的球手而言,这双鞋可能会更适合一些长时间待在内线的大体重锋线球员。
adidas——全掌Boost——adidas CrazyLight 2018
你们以为我要推荐的是Harden Vol.2?太天真了!虽然Harden Vol.2的“肉眼可视缓震”Boost厚到令人害怕,但是因为密度的调教问题,其实并没有“特别软弹”。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一些动作中的稳定,一方面也是害怕过软的缓震会给突破动作“卸力”,给双脚添加负担。
但是在adidas的中端实战鞋中,CrazyLight Boost 2018似乎就没有考虑那么多。全掌Boost的缓震一度让人有怀疑自己在穿Ultra Boost的幻觉,真正做到了“踩屎感”。但是正如上文所言,过软的材料缓震往往会让发力变成更加累人的事情,所以我也并不建议突破较频繁以及在室内木地板打球的球手穿着。
UA——HOVR——暂无
虽然安德玛的球鞋产品在缓震上有些“止步不前”的感觉——当家球星库里的球鞋没有特别的缓震科技,其他团队球鞋也只是在EVA,Charged以及MicroG中徘徊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UA HOVR 这项科技的确令人眼前一亮,其代表产品UA HOVR Phantom出众的脚感就证明了一切。而我在尝试了UA HOVR Phantom之后,发现这双鞋并没有许多Boost跑鞋那么软,但是弹性和反馈又够,不正是能够直接移植到球鞋上的科技吗?
安德玛,了解一下?
安踏——A-Shock——安踏 轻骑兵3/要疯 2
是什么让大家一改“铁踏”的传统观念,开始对安踏的缓震有所期待的呢?没错,正是要疯第一年推出的Anta Day-in搭载的A-Shock。虽然Day-in无论是抗扭还是鞋面支撑都有些让人失望,但是缓震材料的出色表现让很多突破流球手依旧将其当做训练鞋穿着。
而在今年的一些产品中,安踏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轻骑兵3虽然为了透气舍去了鞋面支撑,但是外覆胶质层的确改善了中底的抗扭。同时,第二年“要疯之旅”的开启也让大家再次见到了搭载大块A-Shock的两双球鞋。这样疯狂的大热之后,安踏还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呢?
李宁——Drive Foam——韦德之道6
联合巴斯夫公司生产材料缓震科技成为了李宁向国际品牌靠拢的又一步,而这一步也的确扎实。Drive Foam成为了韦德之道6中底内类似“缓震片”的存在,虽然感受并不如全掌云刚诞生时那样具有冲击性,但不得不说表现不错。
在成为WOW6的中底缓震之后,Drive Foam再次被用在了驭帅12上,而这次,驭帅12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匹克——P-Motive缓震——匹克DH3
最后说到匹克的良心科技——P-Motive。DH3上的P-Motive基本上能和A-Shock在舒适度上平起平坐,但是DH3上的这块缓震中底则更大更厚,完美适应了DH3中锋鞋款的定位。一块优秀的中底缓震,再加上超长碳板和全掌内靴的加持,真的是让我不吹不行。
不过P-Motive的巅峰只存在于DH3,在猛兽5上的表现就硬上很多(基本上就是两种画风了)。DH4能不能让P-Motive再现巅峰,还得看看匹克的想法了。
吾言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