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识物 >文章 >为了缓震,他们都搞出了什么奇怪玩意——软硬兼施(下)!
在上一篇《软硬兼施》中我们提到了通过更换材料和充气调整软硬程度的LA Trainer和Tubular。但是都被自家更优秀的产品取代了,1991年3月EQT(即 EQUIPMENT)系列的诞生拯救了当时快要GG的adidas。不仅避免了被淘汰,还让adidas重回顶峰。牢牢占据市场之后的阿迪是闲不住的。于是又开始研究可调节软硬的中底……
2005年3月,科技使用上相对保守的adidas却迈出了运动鞋百年历史上最大胆的步——缓震科技进入电子时代。
虽然在鞋面设计方面, adidas1.0还算传统,前掌中底所使用的也不过是我们熟悉的 ADIPRENE+,但是在它的后跟部分我们可以见到球鞋历史上最复杂的减震结构:通过磁极对于减震需求的感应电缆会将相关信息传送到微电脑芯片进行处理,再将信息回传到后跟,通过调整中底软硬来达到最出色的减震效果。
▲adidas_1 跑鞋工作示意图
这种置于运动鞋中底的电子传感器能够对鞋子的避震系统进行精确的检测,大到人体的重量,小到一根毛发都可以检测得到。且能够自行感应跑步者的运动节要和步伐,并根据地面软硬程度进行自动调节。通过磁性的感应系统,利用传感器和磁石感应跑步者不同的缓冲情况,并将大约每秒1000次的数据传递到位于运动鞋底部足弓处的微处理器,随后处理器逐步调整鞋子的避震系统供最佳的缓冲,并且内置的电池能够提供100小时的电力支持。这个智能芯片就花费adidas 3年时间研制而成,被纽约《时代周干评选为2004年度世界10项顶级发明之一》
▲adidas_1 ——号称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中底结构
▲adidas_1 ——磁极缓震零件
虽然中底科技非常复杂,但是adidas 1跑步鞋用起来却非常简单。只要把开关打开,然后开始跑步。每跑四步,鞋身都会自动进行调节以适应你最适宜的减震水平。跑步结束后,关掉开关即可。如果你忘记关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一旦阿迪达斯跑鞋感到你已经有十分钟没有处于跑步的状态,它就会自动关闭节省电量。
▼来个特写
2005年11月,adidas_1有了升级版,它的智能等级上升到了1.1。到了2006年这项科技运用到了篮球鞋上。
adidas_1篮球鞋基本功能和跑鞋差不多,不同的是它还能识别篮球运动中不同的压力变化:跑步时平稳的,有规则的压力变化;起跳和着地时快速的,极大的压力变化;还有急停时较长的,极大的压力变化。他会分析过滤所有的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形成打球者的特点,adidas_1篮球鞋每跑八步就会进行调整,它不断的进行调整以找到最适合的减震水平,以满足你打球时的需要和你的打球风格。
▲adidas_1 篮球鞋——看起来比跑鞋结构更复杂。
然而就这样被各方高度赞誉的电子智能鞋。他的命运可以用“出身贵族,却流落街头”来形容。什么都不要说了上图就全明白了……
adidas这项科技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当年实操过的人基本认定只是个噱头。不论是2008年限量2008双的白金版本跑鞋,还是邓肯上脚的智能篮球鞋最终都躲不过3折抛售的命运,确实让人唏嘘不已啊!
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对这款鞋进行短暂的缅怀……
▲土豪金鞋盒
▲限量的证书说明
▲附带光盘教学
▲限量编号
▲满满都是科技感的后跟和足弓部位。透过tpu芯片若隐若现。
▲中底放置电池的部位,需要用一个随鞋附送的小钥匙打开。
这款鞋子咱就缅怀到这里,回到磁极科技本身,大家记不记得国产运动品牌361°也推出过一款磁悬浮NFO科技。这项科技虽然没有自动调节功能,但是在当时还是引起不小轰动许多人跃跃欲试但是试过后基本都说出俩字——噱头。最终的结果和阿迪达斯一样。由于361度并没有可软硬调节的技术,所以在此不多叙述。
▲利用同极相斥的斥力提供缓震。但是4个指甲大小的磁极真的能为一个成年人跑步的时候提供卓越缓震吗
要知道reebok的pump充气科技可是这次可调节潮流的始作俑者,pump在鞋面带给人们无比贴合的包裹后,reebok的目光便放到了中底缓震上……
“这不是一双鞋”这句话绝对是锐步2009年的年度热词。因为它在09年的一月份推出了一款名为SmoothFit SelectRide的运动鞋。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细细道来……
▲SmoothFit SelectRide
这双鞋的名字是由reebok的两大科技名称组成。SmoothFit :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无缝缝合技术的一种,这种技术带来的是更小的摩擦和更持久的耐用性。无缝贴合也是脚感更加舒适。这种鞋面科技不再多说,SelectRide科技才是整双鞋的重头戏!
▲ SelectRide科技的气垫系统
REEbok旗下的科技从来不缺乏对人性的关怀
全新的 Selectride技术可以让你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方便快捷地调节球鞋的减震和脚感。 Selectride在中底外侧设置了RUN、TRA|N两个按钮,从字面上就可理解其含义。我们可以根据路面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模式,。
▲ SelectRide科技“猪鼻子”调节键
▲ 卸下鞋垫可以看到后跟作为气泵的超厚气囊。
▲ 足弓被TPU大面积覆盖,保护调节中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Selectride是把Reebok非常成熟的Pump充气技术当作了自己技术上的跳板。Pump充气技术可以通过包裹在鞋面上的气囊调节鞋子的包裹感而 Selectride则是把气囊移到了脚下,通过气囊的充气放气提供不同的减震感。按下Run”,后跟的大型气囊起到气泵的作用,全掌的微型气囊充气,这时中底的柔软程度要比之前高26%,减震感更加明显;按下Train",后跟的大型气囊将微型气囊的气体抽出,这时中底要比平时薄3-4毫米,中底变硬,以提供更加贴地的稳定感。 这种采用调节气垫的方式,成本较高后续没有大范围推广。虽然售价不菲但是它的确是继承了pump的优良传统,在各家运动品牌中 Selectride科技最为易用和成熟。
上面这双大家应该多少有所耳闻,相比电子或者气囊这双 Enko 的科技来的更简单粗暴,两条粗壮的弹簧一股脑往上怼就完事儿了!鞋底设置的这两条「弹簧」装置,每当着地时候压缩弹簧吸收能量,在抬脚前进时弹簧释放能量促进助力,而 Enko 表示能在最大程度地转换着地时产生的动能。
穿上Enko机械跑鞋一双据说能1小时内完成全马,虽然已经上市很久,但没有听说有人穿着此鞋达到这一壮举……显然有点吹牛的成分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来一组动图三连演示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是一个 2002 年的想法,到 2015 年 8 月上市,这双鞋的发明者是法国人 Mathieu Pesme ,研发这双鞋他用了12年。当年Enko 在 Indiegogo 上众筹,众筹价格最后敲定为 390 美元(约人民币 2400 元),售价不菲的鞋子自然要考虑耐用问题,所以鞋底的橡胶是可更换的。
▲黑色的橡胶圆片可更换
▲ 复杂的制鞋工艺仿佛在生产机械零件一般。
当然了细腻的法国人考虑到了不同人群体重差异巨大的问题。所以弹簧也是可更换的……
▲ 根据不同体重选择匹配的弹簧。
做了这些还不够,他们依然像前辈们一样做出了跑步和走路两种模式,扳动扳手就可以更细化的调节软硬,中间的小点点貌似是可以调档位。
对于这些搭载「黑科技」的新生代鞋履是否真的实用,相信每一个人都着自己的看法,毋庸置疑的是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个人还是认为这些想法能够持续下去,或许有朝一日新潮又实用的科技会真真切切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
那软硬兼施的下篇就先说到这儿,欢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观看!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子小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