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晒物 > 简约新作Nike React HD 2017 Flyknit开箱及抢鲜实测
一阵铺天盖地的宣传之后,吊足人胃口的Nike React Hyperdunk 2017 Flyknit终于迎来了市售,因为 Hyperdunk多年所一直秉承的良好实战口碑,也因为搭载全新的React缓震科技,这双设计极为简约的Nike React Hyperdunk 2017 Flyknit还是早早就列入了我的消费清单。
好,咱们边看边聊,先来个开箱。
鞋盒很普通,实战款,可以理解。
鞋面设计中规中矩,相信把很多鞋款放在一起,这双鞋有一种被淹没在众多球鞋中的感觉。Flyknit鞋面材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些年Flyknit鞋面在实战款上出现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针对篮球鞋的鞋面也在不断的进行优化。仔细看,还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改变。
首先就是鞋头部分。由于是黑色版本,所以鞋头部分的纹理能明显看出与鞋身有区别。这种根据资料显示,鞋头部分采用了密集的透明TPU线材,摸起来也感觉结实一些。这一改动意图很明显,增加鞋头部分的硬度,强化脚趾部分的保护性。
后跟部分也很有特点。一个大大的张口设计,开口上面部分材质不算厚实,比较符合袜套式设计的鞋帮处理特点。开口下面部分鞋后跟处线条纹路也更粗,硬度也更高,自然是为了做一个强化,增加保护性。开口上下由一层薄纱线连接,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增加脚踝的灵活性和跟腱部位的舒适度。而后跟内部有一层厚实的填充物,舒适度和贴合度都有所增加。
鞋舌部分也是很有特点。Nike React Hyperdunk 2017 Flyknit采用了类似于内靴的设计,所以鞋舌前半部分与鞋身是相连的。这是连接处的样子,皮质与Flyknit相缝合。
我们把鞋带去掉,迎面而来是一种KD10的感觉,同样横着一排排的凸起,有助于扁粗鞋带的卡位。凸起之间的连接材料比较的薄,类似后跟张口处的薄纱线,弹性不算大,这是我把手伸进去往外按的效果。鞋舌采用了类似麂皮的材料,外侧上面印有Hyperdunk的一个标识,当然,因为是在麂皮材质上,所以我怀疑随着穿脱球鞋拉伸鞋舌次数的增加,这个标识会慢慢变的不那么明显。标识下面还加了鞋带扣,防止鞋舌跑偏。不得不说,这样的环节很有复古的感觉。鞋舌内侧与鞋身连接处两边设有半圆形的延伸,个人感觉这应该是个填充物的设计,在系紧鞋带后能更好的让鞋舌部分更贴合脚面。鞋带扣比较的粗壮,鞋带是扁型的,鞋带头没有任何的特殊设计。
要说起复古,那另一个比较复古的设计就是鞋身侧面的刺绣logo,少了几分的夸张,多了几分内敛,这也是Flyknit版本与网面版本鞋身最显著的一处不同。
然后是球鞋外底,这个外底基本可以概括就是,根据数据分析而在足底主要受力点加入散射同心圆的纹路设计。同心圆前掌更多一些,后掌是一个。外底纹路看起来不算太深,因为有XDR的吊牌,所以摸起来硬度还行。从这个角度我们能看出来外底材质有一定的上翻,包裹住了一小部分中底。
好,下面说重点!
实测部分。本人身高178CM,体重67KG。打法以晃动突破和急停跳投为主。
测试场地条件:既然鞋款有XDR标识,那咱就找一块大家喜闻乐见的普通水泥外场。
首先是关于穿脱的一些情况:
这款鞋是皮质鞋舌上并穿有鞋带,Flyknit材质本身也没有太多的弹性,所以我在穿脱时,把鞋带松紧调整合适,穿上这双鞋的过程还算比较顺利。当然因为鞋面咱们前面提到的鞋舌设计,还有半圆形的延伸部分,加上高帮的设计,可能部分朋友会感觉到穿脱不是很友好。关于偏不偏码的问题,我个人感觉基本不偏,平时多大尺码就是多大尺码。
透气性:
我选择了一个温度相对较高的时段进行的测试。鞋身大面积采用了Flyknit材质,鞋舌处和后跟张口处还有薄纱线,我还专门穿了带有红条设计的袜子,可以看到,袜子的红色基本能在鞋舌之间看到,但不知道是天气原因,实际在运动过程中透气性整体感觉并不算好,一场球下来,有要立刻换拖鞋的冲动。
包裹性:
由于这是一个EP版本,鞋款本身有一个类似内靴的设计,加上高帮的设计,把最高位置的鞋带孔穿上扁长的鞋带系紧,可以很好的将双脚锁定,包裹性让人满意,这时我大概能明白点那个后跟开口的设计所带来的好处,那就是在运动中增加一定的灵活性,并且不会因为鞋帮向后弯折而卡到后跟的情况。如果你不习惯这种包裹感,鞋带不穿最后一个鞋带扣,脚踝会释放一些空间,锁定性也依然不错,并不会出现很松的感觉。个人建议穿这款鞋,你还是尽量穿高帮袜子,避免脚踝在运动变向中,可能会出现的摩擦鞋帮可能。另外我对这个扁长鞋带印象不错,本次测试中并没有出现鞋带送开的情况。
缓震性:
这一定是大家最关心的环节。从之前的一些鞋款解剖内容中可以看到,这次全长的Nike React缓震材质是被嵌在了中底的大面积的泡棉层内,并且有足弓支撑板的存在。我上脚的第一感觉有些茫然,因为陌生,也因为没什么明显的感觉。好吧,多点耐心运动起来,这时我感觉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反馈效果,本身较为缓慢沉重的步子变得流畅轻快。我个人理解应该把这种反馈称之为“韧性”比较合适,不软不硬,绝对没有广泛被提起的“踩shi感”。这种感觉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启动突破时,中底有一定的厚度,没有硬的搁脚感觉,也没有明显的凹陷感,这个中底能更好的帮助你转化突破的力量,给你一定的回馈,让你突破的这一步更轻快有效。另外,这种类似于全掌气垫式的结构模式,能更好的适应个人的脚掌发力差异,不会因为你脚掌踩不到位而无法感受到材料的性能效果。在整个打球的过程中,随着穿着时间的增加,这种脚感不会刻意的去提醒你,反而以一种比较默默无闻的存在辅助你,让你更为专心在场上展现你自己。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材料和结构的关系,纯粹的在这款鞋上追求极致缓震也是不太现实的。本次测试基本持续了一个小时,中底的表现稳定,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的情况,打球过后双脚也没有什么明显的酸痛感,个人感觉比较踏实。至于大面积泡面层的软硬度我们还是能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来看一下的。
稳定性:
后跟虽然没有感受到内嵌TPU材质的存在,但厚实的填充物也比较有效的稳定后跟。中底嵌入足弓支撑板,比鞋身更为宽大的外底,再加上本身的包裹效果,整个鞋款的稳定性能效果还是不错的。我尝试前掌快速蹬地并轻微位移,并没有出现任何晃动和重心不稳的情况。
抓地力:
本次测评的场地大家都已经看到了,由于外底是根据受力点分布设计的,同心圆的纹路也有一丝水波纹的形式,所以这样的纹路带来的抓地力效果就是很理想,启动、急停、侧向滑动、变相这些动作都能利索的完成,整个测评过程没有发生打滑的情况。同心圆之间的凹陷部分虽然不算太深,但依然在走路时会卡进一些小石子,但不会卡的很深,清理掉即可。至于外底的耐磨性,给大家看一下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磨损情况,我一般穿鞋后跟外侧磨损多,这双鞋后跟处仔细看能看出一些磨损,但磨损度也很有限,我个人是完全能够接受的。当然,本次测试时间有限,室外温度高,实战强度不是很高,自身体重也不是很大,所以磨损消耗度到底如何,还要做进一步的测试。
下面简单打个分吧,各项满分10分
总结
总得来说,全新的Nike React Hyperdunk 2017 Flyknit作为今年推出的Nike重点鞋款,是一双各方面都比较均衡的球鞋,整个测试过程我都没有因为新鞋的磨合导致什么环节不适而不能专注打球,从目前的感觉来看,这是一双能满足我个人对于实战球鞋所有期望的球鞋。当然,用心的鞋面设计以及全新缓震材料React的加入,良好的抓地力和稳定性都在充分显示这个系列球鞋自9年前诞生之日起所一直追求的设计理念。至于Nike React缓震材质耐用性能不能达到预期,以及外底的耐磨程度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随着篮球的发展以及场上各个位置的界限日趋模糊,这双鞋的通用性会更出色。如果让我推荐,我还是首先会把它推荐给锋卫摇摆人。鉴于这个系列团队实战篮球鞋的定位,除了Flyknit版本,网布面的高低帮版本以及限定版本也已经陆续上市,这些版本也都搭载了Nike React缓震材质,也能更好的满足大家的需求。当然,每个人的感觉和需求是不同的,全新鞋款也需要一个重新的认知过程,但加入全新缓震材料React的Hyperdunk 2017值得你去上脚体会。
最后,再加点内容,说说这个React,老一点的鞋迷一定不算陌生,这就是当年匡威当家缓震科技“油包”的代名词,不知这次的Nike React是不是也借鉴了点灵感呢?^_^
谢谢观赏!
通过晒物累积
上海识致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沪ICP备19023651号-15
已通过ISO/IEC 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已通过ISO/IEC 27701:2019隐私信息管理体系认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0009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沪)-经营性-2019-0065 营业执照 消费者服务热线:(021)6122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