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的训练主要就是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但是前者的体积本来就比后者大很多,因此也容易出效果。对于肱二头肌的训练追求,除去体积上的积累,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二头的形态: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分离度和肌峰高度。
完美的肱二头肌,当然也可以算上肱肌,首先要看的就是肌峰高度,有的人正面看上去二头很大,但其实大部分是脂肪堆积的作用,你可以想想,增加0.5的皮脂,臂围可以粗多少。但是当他正展肱二头肌的时候,完全没有二头的肌峰,其高度还没有超过自己的三角肌前束,就各人喜好而言,小编是不追求的。
再者要讲的,就是分离度。总体从侧面来看,好看的手臂应该是肱二头肌、肱肌、肱三头肌都能清晰呈现的。再转到正面,肱二头肌靠近肘部的地方,收缩时应该是像刀切过一样,凸起形成一个肌峰。而这个肌峰,更完美的情况是分离的——即肱二头肌的长头和短头相互分离,这个效果在正展肱二头肌的时候最为明显。
然而世界总是不公平的,二头能否“分瓣”,除了体脂、体积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却是基因。在小编健身路上一路看来,大概10个人里面有1-2个人,肱二头肌的短头天生的肌腱长肌肉短,在肱二头肌收缩的时候,长头的视觉长度远远大于短头,这样不但看着肱二头肌不饱满,也更难“分瓣”。很不幸,小编就属于后者。
但是在任何行业里,一个强者都不是只考自己的天赋而成功的,他们区别于普通人的地方是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弱点,并且有强大的执行力去克服弱点。在健身的时候,我们何尝不应该挑战自己的弱项呢?那么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详细了解肱二头肌训练动作的差别和意义,并且既然是克服弱项,那就先从肱二头肌短头的动作说起吧!
所有哑铃弯矩在收缩顶峰加上“外叩”的动作:即在弯举的收缩顶峰,手腕“外旋”(往大拇指方向旋转),这样会加重对短头的刺激,然后复位,做离心收缩。
杠铃弯矩时采用更宽的握距:这个做法实际上理论作用大于实际,因为握距太宽,重量下降很多,而且伤手腕,刺激反而不大。但是反过来说,窄距弯举就对长头刺激很大了,这个在训练中到是非常可行的!
肱二头肌长头在弯举初期有比较大的活性,随后肌肉收缩变短,而活性下降。而短头则是在后期(快要弯到顶点时)活性较强,这也是第一个方法为什么选择在收缩时做外叩的动作。因为蜘蛛弯举的体位特殊,当你肩膀屈曲时,长头本身收缩就会更差,反而会给短头一个更好的收缩空间。以上就是蜘蛛弯矩对于肱二头肌短头训练的理论支持。
因此,当你理解了这个观点,在做蜘蛛弯矩的时候,那么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选用直杆而不是曲杆,因为大部分人曲杆的握法是内旋的,这样本身是偏向长头训练的握法。
讲完了最难练的肱二头肌短头,那么是不是应该讲讲长头呢?其实不然,因为几乎所有的弯举,肱二头肌长头的参与度都很高,所以这里小编更倾向于讲一讲肌峰的塑造,因为无论从正面或是背面看上去,肱二头肌的肌峰肌肉都是由长头来构成的。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肱二头肌的肌峰也和基因有很大关系,有些人天生肌峰就很高,甚至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左右臂的肱二头肌肌峰也有差异。就看看大家最熟知的阿诺,他的右臂的肱二头肌就整体比左臂更“高耸”,左臂则相对更“浑厚”。
不过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该只是盲目地最求肱二头肌的体积增大,更应该注重细节的雕刻。那么废话不多说,还是一句话告诉你肌峰的特化训练怎么做:
站在龙门架的中间位置,将把位调到中间以上高度,和普通的杠铃弯矩相比,两只手都是独自发力,就不会长生一只手发力过多的情况,再来和单臂弯举相比,又相对节省时间。
这个动作的精髓,就在于“头后”两个字。很多人的做法是将拉力器弯举到大概耳朵的位置,基本是冠状面上的运动,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这个动作的弯举方向应该是向头后,这样可以更好地压缩肌峰,而不是单纯冠状面上的位移。
双手杠铃弯举可以借力,并且容易造成一侧的发力更多,最重要的是后半程弯举在站姿的时候维持的时间很少,因此选用哑铃单臂塑造肌峰更为合适。
这个动作的精髓,除了可以使用之前“短头”训练的“外叩”技巧,另一点是可以只做后半程的弯举,因为前半程的弯举还是主要增加肱二头肌的体积(特别是长头),后半程对于肌肉形态的高耸帮助更大。建议可以先做4个全程,然后做8个半程。
刚才已经说了,肌峰的塑造主要在后半程的弯举,而站姿在后半程弯举的时候很大程度力已经卸掉了,传导到了骨架上,因此我们要改变姿势。
这里最好采用半蹲的姿势,而非完全坐下,这样手肘不要顶住大腿,给肱二头肌更加孤立的感觉。
集中弯矩采用半蹲的姿势,完全孤立了肱二头肌,基本无法借力,并且后半程时哑铃的阻力持续存在,因此是肌峰塑造的王牌动作。但是坏处是在力竭时,另一只手很难辅助,因此可以放在训练最后,用小重量多次数来压榨你的肌峰。
孙杨没用药